人們對建筑遮陽的研究由來已久。最早對遮擋問題的文字敘述來源于古希臘時期的作家贊諾芬,他在其著作中提到關于設置柱廊以遮擋角度較高的夏季陽光而又使角度較低的冬季陽光射入室內的問題。公元前1世紀,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專著《建筑十書》中,在選址部分乃至全章中都提到要避免南向輻射熱的建議。文藝復興時期,阿爾伯蒂的《論建筑》中也闡明了為使房間保持涼爽,防曬措施應如何選址。總的來講,從古羅馬到17、18世紀的建筑師們沒有涉及到計算層面上,沒有對遮陽專門研究,基本以經驗來考慮防曬問題,對建筑遮陽的認識停滯不前。
20世紀初,賴特率先把太陽幾何學引入建筑設計領域。在他的成名作《羅比住宅和威立茨住宅》中,賴特根據當地春秋分等特定時間的太陽高度角以及各房間對陽光的需求設計了錯落有致、深淺不一的挑檐,這些造型舒展的屋頂不僅成就了享譽世界的草原風格,而且開創了遮陽設計的先河。但賴特設計的作品多為別墅,他的建筑遮陽設計理念沒有波及到當時正蓬勃發展的現代建筑(如多層、高層建筑)中,且挑檐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遮陽板。因此,人們公認的現代建筑遮陽板的發明人是另一位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
在同時代,勒·柯布西耶在巴黎設計的建筑有著大面積的玻璃窗,一年中雖然有十個月很宜人,但剩下的兩個月卻非常酷熱,“為了解決這種狀況,我得發明些什么才行。”勒·柯布西耶在玻璃的外側加上水平板、垂直板、或格柵板,來阻止陽光直接照射在隔熱效果差的玻璃上,這種現今為大家所習慣的立面形式,即遮陽,便是此時由勒·柯布西耶所發明的。在1928年他首先在迦太基住宅設計中使用了遮陽設施。1936年他給邁耶尼等人為里約熱內盧國家教育與公共衛生大樓的設計,提出采用百葉遮陽的建議。在這之后,“遮陽”被作為一種立面語言,正像他的大部分創作一樣風靡一時,在各種氣候地區,也不考慮遮陽原理,一律附在建筑物上。這種風尚為時四分之一世紀之久。勒·柯布西耶本人對日照研究也很簡單——通常是幾張草圖,或是夏至日和冬至日中午的太陽高度角。如他設計的奈穆爾方案,只在圖紙示意要“排除太陽的熱量”。
理查德·諾伊特拉對建筑遮陽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他是第一個根據氣象資料并請專業人員設計全天候建筑遮陽系統的現代建筑師。他在晚年對太陽幾何學作了更深層次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洛杉磯檔案館的設計中,標注太陽軌跡并研究了各種遮陽的方案,最后實施的是由屋頂上太陽自動跟蹤系統控制的活動式垂直百葉窗。
Copyright 2011 深圳市非凡蓬業.Allright reserved | 粵ICP備13006976號-1 |